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形状 >> 我国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
作者:付义强陈本平张正旺
一、物种简介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是一种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珍稀鸟类,体重-g,俗名坨坨鸡或笋鸡,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山鹧鸪属(Arborophila),无亚种分化。该物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鸟类学家博尔顿根据采自我国四川的一只雄鸟标本命名的(Boulton)。四川山鹧鸪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仅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及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EN)物种,在我国则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主要栖息于海拔-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及竹林中(图1)。该鸟常成对或结小群(以家族群为主)活动。白天主要在地表活动,夜间在树上夜栖(图2和图3)。四川山鹧鸪喜欢在林下枯叶层中刨食,杂食性。性胆怯,当有人抵近,迅速藏匿于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紧急情况下,也会直接飞上树。雄鸟全年发出2种典型鸣唱声,音似“Ho——,Ho——,Ho——”和“Ho—Her,Ho—Her,Ho—Her”,声音洪亮,能传至数百米至1km外,推测具有宣示和保护领域的功能。雌鸟不鸣唱。四川山鹧鸪具有垂直迁移习性。冬季迁至低海拔区(一般每年3-7月为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期,繁殖活动的高峰期为5月。四川山鹧鸪在地面营球形巢,侧面开口,外观像一堆枯叶,十分隐蔽(图4)。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巢口径为(8.63±0.11cm)×(10.35±0.67cm)(n=22),外径为(39.92±0.59cm)×(29.74±0.56cm)×(21.80±0.50cm)(n=22)、内径为(19.40±0.33cm)×(17.40±0.18cm)×(10.61±0.63cm)(n=22)。巢材主要是枯枝落叶。窝卵数3-7枚,平均5枚,卵白色(图5)。由雌鸟单独孵卵(图6),孵化期为28-30d。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成功率很低(15-30%),导致其繁殖失败的首要因素是巢捕食。主要天敌包括黄鼬、黄腹鼬、猪獾、果子狸、斑灵狸、流浪的猫狗、鸦科鸟类以及蛇类等。通常情况下四川山鹧鸪每年繁殖一次。但若第一窝繁殖失败,亲鸟往往会产第二窝卵,进行第二次繁殖尝试。图1.四川山鹧鸪的典型栖息地(付义强摄于四川宜宾老君山)图2.在树上夜栖的四川山鹧鸪雄鸟(付义强摄)图3.在树上夜栖的四川山鹧鸪雌鸟(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图4.从巢中伸出脑袋的四川山鹧鸪雌鸟(董磊摄)图5.四川山鹧鸪的巢与卵(付义强摄)图6.正在孵卵的四川山鹧鸪雌鸟(付义强摄)
二、种群动态与保护现状四川山鹧鸪是一种珍稀雉类。戴波等()首次对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该鸟的种群密度极低(年:0.48±0.06♂/km2;年:0.24±0.16♂/km2)。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总数量仅约只(国家林业局)。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雉类协会鹑类专家组前主席西蒙道威尔博士,专程赴四川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由于目睹四川山鹧鸪栖息地植被采伐严重,道威尔博士悲观地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为了抢救性保护该物种,世界雉类协会将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保护列为全球鸡形目鸟类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领域(GarsonMcgowan)。幸运的是,年和年,由于四川省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年,在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四川省林业厅的共同推动下,国内首个以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此后,我国又在四川山鹧鸪的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雷波麻咪泽、峨边黑竹沟、沐川芹菜坪、金口河八月林及云南乌蒙山等,加之早先成立的马边大风顶、甘洛马鞍山等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保护网络得到构建,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年-年,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付义强教授团队对四川山鹧鸪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成效进行了专项调查和评估。本次调查共涉及19个县区,布设样线条,样线总长度.58km。野外调查共记录四川山鹧鸪只。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种群的平均密度分别为0.±0.♂/km2(固定距离样线法)和0.♂/km2(95%CI:0.–0.;CV:0.)(距离取样法);当前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总数量约—只。与全国野生动物一调结果(约只)比较,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从栖息地面积来看,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幅20.88%,达到.3km2(其中,云南约.27km2,占比27.55%;四川约.03km2,占比72.45%)(图7)。图7.四川山鹧鸪适宜栖息地示意图(周春发制图)目前确认的四川山鹧鸪实际分布地包括四川省甘洛、金口河、峨边、马边、沐川、屏山和雷波以及云南省绥江、永善、大关、盐津、水富和镇雄等13个县(区),较上世纪末增加了4个新分布地(即大关、盐津、水富和镇雄)。另外,在乐山市金口河区的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大相岭山系)多次记录到四川山鹧鸪雄鸟鸣唱,这是首次在大渡河以北地区发现该鸟类活动证据。以上结果表明四川山鹧鸪种群的分布区存在同时向南和向北扩张的趋势。当前在四川山鹧鸪分布区内,已建自然保护区14个,另有国家森林公园3个和国家湿地公园1个,该18块保护地总面积约km2。但仍有大面积的适宜栖息地位于保护区外,需要加强保护。建议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在四川省峨边东北部和马边北部以及云南省永善、绥江、水富和盐津4县的交界地带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以完善现有的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地网络。四川山鹧鸪种群的主要受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偷猎、人类活动干扰(如采集、放牧)等。在实施“天保”工程之前,四川山鹧鸪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到大面积采伐,被快速生长的人工针叶林(主要树种包括柳杉、家杉和水杉)或茶园替代,栖息地丧失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山鹧鸪分布区内快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活动,加速了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破碎化。虽然该鸟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非法偷猎现象依然存在。在繁殖季,村民进山打笋、挖药、捡菌等活动,对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活动有一定干扰,尤其是带狗入山,直接威胁四川山鹧鸪巢、卵及小鸡安全。此外,散放的牛、马、猪、羊等有时进入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对其繁殖活动也具有潜在的威胁和干扰。三、主要保护经验与未来工作重点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双增长”目标,扭转了四川山鹧鸪种群下降趋势。该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另一方面与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有关。该物种的主要保护经验包括:(1)基层保护区与科研院校广泛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2)构建了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地联盟,并根据四川山鹧鸪生活史特征,制定了针对性巡护方案,开展同步巡护与监测,形成了跨区域保护格局;(3)与相关国际保护组织的合作富有成效,如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英格兰动物学会、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国际机构参与了相关保护工作,对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尽管四川山鹧鸪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但目前该物种分布区狭窄,种群总数量不到只,加之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局部种群的灭绝风险依然很高,因此建议维持现有濒危等级,并进一步加大该物种的保护力度。十四五期间,四川山鹧鸪保护的工作重点应包括:(1)继续强化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监测;(2)开展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3)尽早启动四川山鹧鸪人工繁殖与野化放归技术研究;(4)深入开展四川山鹧鸪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当前,四川山鹧鸪已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单,标志四川山鹧鸪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相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个自然保护地的联合保护,四川山鹧鸪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文作者:付义强: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本平: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主任,林业高级工程师;张正旺: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