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习性 >> 王友卓沿着指纹回故乡
《一纸故乡》王友卓著
策划:山东省散文学会
编辑设计印刷: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团结出版社
封面:克特种纸uv
内文:80克纯质
王友卓,原籍山东金乡,生于年,出身农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巨变,先后在孟子故里邹城市乡镇及巿直部门工作四十载。业余时间以散文形式回味记录了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多为乡情、亲情、友情和人文风情。近年来,在《人民日报》《读者》《中国纪检监察报》《当代散文》《联合日报》等纸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其中,《娘的织机》获年度中国文学散文类二等奖。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孙继泉沿着指纹回故乡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所以,指纹,是一个人独有的也是永久的胎记和徽章。
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生模式。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点对点地展开和还原,虽然有些人的前行线路大致雷同,但是,细微处却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不可复制的密码。
在王友卓先生的散文集《一纸故乡》付梓之际,我想顺着他的这些文字形成的蛛丝,回溯到他描摹的现实中的故乡。
故乡并不遥远。从他工作和生活的邹城驱车两个小时,就到了金乡县卜集乡杨集村王庙自然村,这个在金乡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村庄,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作者住过的院落仍在。只是,屋墙裂开了长长的缝隙,院子里长满了构树和荒草,大门已经锈蚀斑驳。我们想进去看看,陪同来的三叔说,钥匙找不到了。就是找到钥匙,门锁也未必能打开。即使打开门锁,也难以顺利地推开两扇老旧的铁门了。我想,这个曾经红火的院子、热闹的院子、充满生机的院子,现在大概成了刺猬黄鼬们的自由王国,更是蜘蛛、蜗牛和蜂蝶、蚁虫们的天堂。
顺着村街,我们来到三叔的家,他是作者房分最近的亲人。三婶从屋里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接着开始侍弄摊晒在院子里的辣椒。这些年,金乡卜集时兴种植辣椒,成了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同行者问辣椒的价格,三叔说,好的七块,挑出来不好的两块。又问,一亩地能收多少?三叔说,五六百斤。同行者接着说,就按五百斤算,五七三千五,收益不孬哩。三叔摆了摆头,叹了口气说:“夏天水大,淹了一多半,再去掉本钱,哪有那么多?”王友卓先生告诉我们,村子就在万福河边,从记事起,夏秋之交经常上水,沿岸庄稼连年受灾,秋季经常颗粒无收,这是毫无办法的事。我们这里的土壤土质不错,就是逮苗难,苗期只要能挺过去,收成就没问题。但是,如果庄稼在苗期夭折,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为了挣脱艰苦的生活环境,少小时就怀揣着美好祈愿的他,立志发奋苦读,在十八岁那年考上了高中中专——济宁农业学校,脱离了那里的泥水、酷暑和冰霜。毕业之后,学果树栽培的他被分配到坐落在微山湖东部几乎与家乡同一纬度的邹县看庄公社林业站。从此,他和家乡,只能隔湖相望了。就这样,他从技术员干起,后来走上了行政岗位,在数个乡镇及市直部门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艰苦付出,做出了许多不俗业绩,实现了一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梦想。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这期间,他自然不会忘记他的故乡,也无数次地回到那个叫他牵肠挂肚的故乡。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伙伴,有带给他成长动力的精神营养。
他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过第一次“衣锦还乡”的故事:那是他刚刚工作,被他称作的“工作元年”,中秋前夕,他骑着刚买的“泰山”牌大轮自行车,捆上单位发的福利——茶叶、花生米、酒、油和苹果,打算带到老家,让父母高兴高兴,自己也在家乡人面前摆摆阔气。他一路哼唱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回家要走一个U字形,就是从微山湖的东岸绕到北岸,再折到湖西。走到济宁郊区,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他一下傻了眼,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就被淋了个落汤鸡。带的东西都包裹着并无大碍,只是盛放苹果的纸箱经雨一淋破裂了,苹果滚了一地,他一个个地捡拾起来。这时一个附近的老大娘给他送来了雨衣,并把他领到一个简易的旅社住下,才解除了他的尴尬。
前几天,在去往故乡的路上,我提出看一看他当年挨淋的地方,待汽车驶过,他困惑地说:“坏了,一不留神走过了,不好找了,原先这儿有个铁路下面的桥洞子,现在桥洞子怎么没有了?”
是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几年,变化真的太快了,快得叫你来不及适应,快得叫你没时间思考。
与此同时,他的故乡也变得面目全非。变得既让他兴奋和惊喜,也让他落寞和茫然。站在万福河畔,他不住地给我们讲述童年的景象,回忆儿时的物事,体味当时的童趣和快乐。“都过去了,回不去了。”说这话时,他陷入了默默的沉思中。
欣慰的是,那些消失的东西在王友卓先生的笔下出现了。十余年来,他在纸上营建着心目中的故乡。从简笔画到素描再到浓墨重彩,一个记忆中的故乡慢慢地在纸上矗立起来,它神采依然又惊艳无比。
我最早看到王友卓先生的文章是《娘的眼神》。作为编辑,看到最多的就是怀亲忆旧的副刊散文,其中写父亲母亲的最多,因为人人都有父母,而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因此对每个人都印象深刻,终生难以忘怀。但这样的作品写好的不多,真正能打动人的不多。而读着他的这篇文章,我却流泪了。看后和推荐给我的朋友说起,他说,他看的时候,也流泪了。从此,我就记住了这篇文章,也记住了文章的作者,而且,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