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习性 >> 从蛇的食性入手,浅谈机会主义
今天跟群里的一个朋友聊天,他问了我几个关于动物的问题让我颇有些想法。他知道我在家养了一条蛇,所以他有一个问题是这么问的:“蛇到底是喜欢吃青蛙还是喜欢吃老鼠?”我回答他,这个不一定,有些偏陆生的蛇可能一辈子没见过青蛙,有些水蛇和半水蛇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老鼠,就算都见过,它们也还有个体差异,喜欢吃什么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位朋友说,这跟他老师教的不一样,然后他跟我讲了老师是怎么说的。这就有点儿意思了,我回忆了一下,好像的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某些领域的少儿科普开始有些矫枉过正。
就拿蛇爱吃什么这件事来说吧,以前人们都普遍害怕蛇,甚至很多地方的人看到蛇会首先想到把它干掉。后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保护蛇,提高它们在人类心中的地位,许多科普读物和教材开始进行理念修正,大意是这么说的:蛇是对人类有益的,因为它们虽然吃青蛙,但是也会吃老鼠,在蛇的面前摆上青蛙和老鼠,蛇会优先选择吃老鼠,所以蛇会消灭鼠类,是好的,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保护它。说实话,这种理念是对的,但是方法却有些矫枉过正、言过其实了。
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黄鼬身上。黄鼬Mustelasibirica,俗称黄鼠狼,在民间形象不算太佳,喜欢偷鸡,很多地方的居民会放捕兽夹来防黄鼠狼。后来很多科普作品中也对此进行了类比:黄鼠狼不光吃鸡,也吃老鼠,而且会优先选择吃老鼠,所以黄鼠狼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不能伤害它。跟蛇一样,立意正确,方法和信息错误。因为不管是蛇还是黄鼠狼,都是动物界的机会主义者,而机会主义者的特点就是不做无谓的选择,而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动物界的机会主义者,讲一讲蛇和黄鼠狼到底会不会选择老鼠。
动物的食性分为很多种,简单来说有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细分的话还有食藻动物、食腐动物、吸血动物、食虫动物、狭食动物等很多类别。在选择食物这一点上,动物们会在自身食性允许的范围内寻找离自己最近的、最容易获取的食物。动物园里的动物大多都是饲养员根据食谱进行喂食,动物们没什么选择的余地,给什么吃什么,生病了也有专业的医生进行救治,基本算是无忧无虑了此一生。但是大自然是残酷的,动物们在野外的生活环境很艰苦,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有食物可以吃,病了伤了也没人救,能自愈就自愈,伤势过重就只能被淘汰掉。
以斑鬣狗Crocutacrocuta为例,这是一种被人们误解了很久的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斑鬣狗被称为“草原清道夫”,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是作为反派出现的,它们无恶不作,专门偷窃和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口粮,还帮助邪恶的刀疤一起谋害正义的木法沙,实在太坏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野生动物生态学家HansKruuk在非洲历时七年观测野生斑鬣狗,发现它们靠主动捕猎获取的食物比例其实与狮子相当,在所有食物来源中占据绝对的大比例,并不像人们所传的那样主要靠抢夺食物。
那么它们到底会不会抢夺呢?那当然会了,不光斑鬣狗会,狮子也会,花豹也会,灰狼也会。比起自己动手捕捉猎物,别人已经捉到的猎物显然更容易获取,但是是否抢夺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决定的了,毕竟食肉动物捕捉食草动物的损耗较低,而与具备锋利爪牙的食肉动物抢夺食物就有可能发生战斗,导致自己受伤。如果食肉动物个体之间的战斗能力差距较大,那较强的一方会毫不犹豫将弱者驱赶开,抢走食物,例如可可怜怜的猎豹,就经常被力量型的掠食动物抢走已经抓到的猎物,逼得它们只能在非繁殖季节进行集群生活。
对于那些能够接受腐肉的动物来说,可选择的食物又多了一项。很多食肉动物只喜欢吃猎物的内脏、肌肉和脂肪,最后难免会剩下皮毛、骨头、四肢等比较难啃、难消化的“厨余垃圾”。但是食腐动物超强的消化能力可以让它们进食这些被吃剩下的东西,斑鬣狗就是这样可以食腐的动物。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极为完善,能够应付绝大多数的肉类食物,包括皮毛、骨头和角。所以对于斑鬣狗来说,捕猎可以获得食物,抢夺可以获得食物,捡漏也可以获得食物,一切只看机会,只要能抓住机会,就可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多一分生存下去的希望。
再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话题,在蛇的面前摆上青蛙和老鼠,它会怎么选择呢?我们假设这条蛇是吃过青蛙和老鼠,并且认识这二者是食物的,那么在理想状态下会有三种情况,一是哪边的猎物离蛇近它就会吃哪个;二是它自己喜欢吃哪个就会吃哪个;三是看它的经历,如果这条蛇之前捕猎青蛙时更顺利,那它也有很大的几率还是去吃青蛙,反之亦然。黄鼠狼也是同理,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一切都要看哪边的选项对食肉动物来说更有机会去争取。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