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天敌 >> 在东北林区里,有一种比狍子还傻的野生
东北“雪兔”主要栖息于,寒温带或亚寒带针叶林区的沼泽地的边缘、河谷、柳树丛中及白杨林中,是寒带和亚寒带森林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广泛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冬季全身呈雪白色,厚密而柔软,体侧的毛长达5厘米,仅有耳尖和眼圈为黑褐色。耳朵较家兔为短,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地带不仅不需要布满毛细血管的大耳朵来散热,而且要常常将耳朵紧紧地贴在背上,以保存热量。它的眼睛很大,置于头的两侧,为其提供了大范围的视野,它的尾短而宽,略呈圆形。雪兔的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适于跳跃前进。鼻腔也大,下门齿长而坚固,这些既是对寒冷地域的适应,也表明它是更为进化的物种。
雪兔的行动诡秘,昼伏夜行,被人们称为森林里的“夜游神”。白天隐藏在灌丛、凹地和倒木下的简朴洞穴中;清晨、黄昏及夜里出来活动,巢穴并不固定,故有“狡兔三窟”的说法。东北“雪兔”是我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换毛受季节和光照的影响:光照减少,开始换毛,毛色变白;每天的光照时间增加,也开始换毛,由白色换成棕色,冬天的雪兔毛色雪白。隆冬季节,雪兔周身长满长毛,除耳尖和眼周围为黑色毛外,全身一片雪白,与银装素裹的大地浑然一体;但到冰雪融化,草木吐翠时,雪兔又随之而变,先脊背,再头颈,后四肢地脱掉白色长毛,换上深灰色的短毛,活跃在绿色的林海中;到了金秋时节,草木开始变黄,雪兔的毛又变成黄褐色,披上巧妙的伪装,可谓是“秋毫与枯草一色,雪兔与落叶难分”。
东北”雪兔”东北“雪兔”平时胆小,性情温和,雪兔一年繁殖2-3胎,怀孕期约为50天,每胎产2-10仔,以2-5仔居多。由于野兔是一种原生态的动物,所以主要是以野草、树叶为主要食物。东北“雪兔”作为食物链底层的动物,雪兔的敌人遍布于天空地面,几乎是所有猛兽、猛禽和蛇类等的猎捕对象,主要天敌有东北林区的虎、豹、猞猁、狼、狐狸、黄鼬、鹰、雕等。因此,它随时都有被捕食的危险,总是处于紧张状态。然而,它还是靠着一身随环境而变化的毛色,敏锐而警觉的感官,固有的御敌本领,世世代代顽强地在森林里生存了下来。
东北”雪兔”东北林区在八十年代时,据统计有十几万只的野生“雪兔”分布在森林里,由于人为过渡的捕杀,至二00年时,以很少见踪迹,东北冬季降大雪后,它就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里面,活动范围比较固定,并且在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跑道。由于交错的跑道之中,都有一条主道,就象人类的“高速高公路”一样,生长在林区的人都知道,只要在兔道旁的小树上拴上“铁套”或“绳套”就能捕杀整个山头的“雪兔,因为”雪兔“是以一山头为家族的群生动物。
东北林区的”狍子“和”雪兔“都为食草动物,天性喜安静胆小,不同的是”狍子”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因其长期生长在肃静的天然森林里,对偶遇的事物都有极重的好奇心,总是停下来看个究竟,时此,尾巴处的白毛会瞬间炸开!整个屁股变成白屁股,然后再思考要不要逃跑,由于此种天性故被称为“傻狍子”,而“雪兔”就知走一条道,东北人戏称“楞兔子”,“傻”是有时间限制的而“楞”就是“直”,它们都因习性惨遭灭顶之灾。
东北“孢子”东北林区从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禁猎,“雪兔”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东北雪兔、野猪、狍子种群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东北“雪兔”因冬毛柔软、绒厚且质量好,是制皮草的好原料,野兔肉营养丰富,对人体十分有益属于一种上等补品,俗话讲,“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足以看出野兔的营养价值,并且野兔肉还被世界兔学协会“钦定”为“美容肉”、“保健肉”,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钙,对孕妇和儿童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改善人的记忆力,防止脑功能衰退,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功效。现林区以进行人工驯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