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鼬

对话走吧到更大的世界去

发布时间:2022/5/11 21:14:54   
河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658.html

走吧!到更大的世界去!

本期嘉宾:扫把

“《在重庆等鸟来》介绍我们身边小区和城市公园的鸟类,而《荒野笔记》更扩展一些:为什么观鸟也可以保护鸟类?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城市里除了麻雀还有其他鸟?鸟是野生动物吗?昆虫呢?我居住在城市里呢,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和我有什么关系?整齐的人造绿化越多就越好吗?荒野离我很远吗?荒野和城市有明确的界线吗?野生动物怎么应对环境变化呢?当人与野生动物发生冲突时,保护谁呢?大家可以和谐共存吗?我带着这些疑问去记录整理了这本书。希望你在翻阅的时候会收获有趣的信息,毕竟各种形态的动物们真的真的很有趣。”

红字-绘心

黑字-扫把

年,扫把老师成为“守护荒野”的志愿者,并第一次在新疆参与了野外观察。老师在荒野中的手帐笔记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在户外记录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我尽量在路上保持记录,因为一路的信息量都非常大,所以会以速写的形式先作记录,等到了驻地、招待所或者是旅馆,可以卸下行李了,时间相对充裕,再细化和上色。好在有之前画旅行笔记的经验,学会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省时大法:车上记大场景,下车画人;行走时记大场景,歇脚时记人物;队长们采访牧民时我记录;队长们野外看红外相机时我记录;队长们去很高的山,我在山下等时记录……对于一些实在过于庞杂的信息,我一时理解不了的,还会后续回重庆(家)后先恶补相应的知识点,再作补充记录。

一开始有想到这段经历会延续这么久,并且出书(《荒野笔记》)吗?

一开始就是打算作为长期持续的工作去记录的,但由于不知道这个工作涉及的范围有多宽广,所以还是希望以乐趣、爱好的形式去感受,希望这份“游记”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体验。所以更多是抱着“我去旅行”的心情。随着每一次出行的收获越积累越多,从自然最直接获取的学习与观察的经验创作也变得愈加有趣起来,例如通过在荒野的直观观察可以看到动物们的外貌、体态、颜色、大小,在自然环境里它们怎么走、跑、飞,它们吃什么,它们是单独行动还是群体行动,太多太多。之后再去看书时,就会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图像对应关系——原来它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为了降低生存的风险,所以外表的羽毛或皮毛会呈现这样的颜色,在对应的环境下生存,当然食物也是对应的,它们的日常生活点滴也会反应在它们的行为特点上……如此在自然里实践观察与书本中的学习记录来回融合,便形成了《荒野笔记》。

决定出书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保持这种“原始”的手帐形式?

《荒野笔记》其实就是某种形式上的旅行笔记,不看文字时就是去新疆的野外旅行记录,看文字时就是关于一线野生物种调查人员的日常工作记录。就是字太潦草了一些,下次创作笔记一定得更工整啦。

《荒野笔记②》中,萌趣可爱的“高山奶茶”科普漫画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本书中的队长们在户外的长期项目中,有一项是关于雪豹的调查。当他们请我画雪豹地图时,我对这个物种完全不了解,所以我从最基础的一些信息开始学习:雪豹长什么样?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虽然之前看过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里面有一段是关于雪豹的,有一些很浅的印象,但轮到自己创作时,就有些不知怎么下笔。雪豹是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我以它作为原点开始新的物种学习,看看在它生活的环境里,还有什么邻居?它们就是那些出现在红外相机里的动物们,它们和雪豹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它们就是“高山奶茶”的客人们。

第一次从红外相机中看见雪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雪豹真的威猛又可爱!

很激动!白天爬过山,穿过沟壑,经过兽道,只能偶尔见到旱獭的脚印、羊的粪便,听到雪鸡的鸣叫……队长们在有山脊凸起的地方给我模仿雪豹路过时怎么蹭毛留下自己体味以作标记,告诉我:“扫把,你看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雪豹会出现的环境。”但我还是仅能靠想象。直到亲眼看见自己收回的红外相机里雪豹出现在了镜头中,才把前后的影像在大脑中建立起关联,也才与所有文献资料中关于雪豹的知识点对应。爬过高山知道了它们的大尾巴在保持平衡方面有多重要;踩过雪地了解了它们的大厚爪是多么保暖又防震;看过高山的颜色才知道它们的花纹多有隐蔽性;感受了大山大川才能体会它们真正巡视的领地有多宽广……虽然雪豹是雪域之王,但只有当这广阔领域中的动物们都能生存得下去并且生活得好,它才能有生活下去的条件。

老师有没有什么在野外最难忘的经历分享?

第一次走过高山流石滩,其实我的内心在狂哭:“太吓人了啊,每一块石头都在动呀!”由于太过紧张,大腿发酸甚至发抖,下山后手抖脚抖衣服都湿透了,队长说:“扫把,其实你顺着石头滑动后慢慢移动就行,我就在你前面,评估后才让你跟着,你不用怕……”道理我都明白但是身体很诚实,爬回车上后我又累又困马上沉沉睡去,醒来后发现队长还在高山上来回穿行寻找早春出现的一种蝴蝶。

野外最苦恼的是?不能洗澡?恶劣的天气?还是蜱虫?

你已经总结完毕啦,天气恶劣就不会出行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室内休整,继续整理红外相机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分类与标注,以及通过镜头前出现的雪豹的花纹进行个体的比对,判断它们是谁,在这个时间段经过了哪几个观测点。

队长们在户外20多天不洗澡也是有的,他们说其实过了几天后也就习惯了。我跟随的工作都是很轻量级的,一般就两三天,最长一次是10天。

蜱虫是我比较怕的,每次发现就会不由自主地浑身发麻,连这么回忆起来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在扫把老师的书中,除了可爱的生灵,我们还认识了一些同样可爱的志愿者们。老师觉得志愿者是一群怎样的人?可以为读者们介绍一下荒野中志愿者们的工作吗?

线上的志愿者们一起愉快地学习,分享创作的心得和自然观察的乐趣,也会帮一些机构宣传相关活动信息;同城一些自然机构也会发起城市里的公益活动,例如自然影像的展出等,志愿者可以到会场做志愿服务,鼓励邀请公众参加;有户外经验的志愿者有机会一同前往项目地,协助架设并收取红外相机;更有能力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则会更多地参与到具体的野外工作中。

这些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是非专业出身,他们都喜欢自然、提倡自然友好,是可爱又有行动力的人。

对老师赴野外调研的装备也非常感兴趣!一般会带些什么去荒野呢?

其实户外基础装备就好,背包、速干衣裤、保温杯、防晒霜、墨镜、帽子、充电宝,相机备上广角镜头,我自己会带画本和颜料。

经过年的参与至今,扫把老师对生态恢复的未来是乐观的吗?

这个问题太大了。

工业发展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非常大;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当地球真到不能负荷时,“抖一抖”,也许就重新洗牌再来一次;再长一些,即使是太阳系也会有消失的一天。

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