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鼬

水上轻功的滑行者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2023/6/11 9:06:03   

每至夏秋季节,常见有一种在湖水、池塘、水田里的小昆虫,栖息于静水面或溪水河流的水面上。身体瘦细,体长约十二三毫米,黑褐色,并且以轻盈飞快的速度滑行,堪比武侠中的轻功水上漂功夫。

这小虫,咋一看有点像蚊子。好多年前我在百花洲边曾问过济南的几位老人,这种小虫叫什么?他们说叫“打酱油的”。我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家伙儿和酱油有什么关系?后来才听说,是把这小虫捞上来后,闻到一股酱油味,有的说是醋味。我想,是否它在遇到危险时身体释放出来的一股气味,犹如黄鼬。

在北方很多地方也叫它“卖香油的”。据说是因为它的脚上抹了像香油一样的东西,在水面上跑的很快。而在南北方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一样,五花八门,有的叫它水马、水爬虫、水蜘蛛;也有些地方叫它水蚊子、水豆油、水蜢子。

以前没有互联网,书上也查不到什么“打酱油的”之类。后来能上网了,我查了下,原来学名只有一个,那就是水黾(读音敏)。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属黾蝽科。

记得小时候我们在水边见到这虫子,还以为是和蚊子一样会叮咬人。你想要抓住它根本不可能,一靠近它就跑,轻巧灵活的身子让人顿生羡慕之意。

水黾虽然长得像蚊子,但却非但不是害虫,还是一种益虫。

因为它主要是以掉落在水面上的昆虫、死鱼等为食,通过它们腿上非常敏感的器官可以感受到落入水中昆虫的挣扎,通过吸食猎物的体液为生。吃食的时候嘴成管状,可以说是动物界水面的“清洁工”。

水黾还是一味中药,民间的偏方用它来治疗痔疮。据《纲目拾遗》载:截疟;疗痔,主疟疮,痔疮。《本草拾遗》:水黾有毒,杀鸡犬。(出自《中华本草》)

水黾身体腹面覆有一层极为细密的呈银白色丝绒状短毛,具有拒水作用。它有6条细长的腿,足上有纤毛。前足较短,只被用来捕猎。中、后足特别长,向四周伸开;中间的一对腿则是驱动的腿,用来划行和跳跃,后面的一对腿可以用来控制滑动的方向,以极快的1.5米/秒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以捕捉猎物。

水黾的种类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一只中等大小的水黾重约30毫克,比水还轻。所以,它在水面上行走时不会沉入水中。此外,水黾足的附节上,生长着一排排不沾水的毛,与足接触的那部分水面会下凹,附有几张我拍的照片可以看清楚。但它的足尖不会冲破水面的张力。

至于水黾为什么能够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在过去一直认为是水黾的脚会分泌一种油状的物质,这样脚的表面都被油状物包裹了,故能使身体不致被水浸湿而下沉。

确实,秘密就在它的腿上。水黾的中脚和后脚长有具备油质的细毛,防水能力非常强。这样的毛使它们能借助表面张力在水面上快速移动;并且水黾的身体也很轻,就像划船的桨一样飞快滑行,这些都是它施展“轻功”的秘诀。

后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水黾的腿能排开倍于其身体体积的水量,这就是它非凡浮力的原因。水黾的一条长腿就能在水面上支撑起15倍于身体的重量而不会沉没。而油脂层和水表面的张力却没有如此大的浮力。

科研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水黾腿部上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人的头发的直径大约在80-微米之间,而这些像针一样的微米刚毛的直径不足3微米。表面上形成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构槽,吸附在构槽中的气泡形成气垫,从而让水黾能够在水面上自由地穿梭滑行,却不会将腿弄湿。鸭鹅的羽毛也拥有这种疏水的特性,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像这种超级疏水特性。

水黾正是利用其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将空气有效地吸附在这些同一取向的微米刚毛和螺旋状纳米沟槽的缝隙内,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阻碍了水滴的浸润,正是这种超强的负载能力,再加上它非常轻巧的身体,使得它在水面上行动自如,即便是在狂风暴雨和湍急流动的水中也不会被沉没。

水黾通常群栖,几乎终生生活于水面,于春天至初夏交配。此后数月雌虫在水面附近的植物上或水下的枯枝败叶上产卵,尤其喜欢将卵产在细小的水草茎秆上,常以丝状物包蔽。卵孵化后若虫先沉入水底,不久即浮向水面,随着其它个体活动,雌虫产卵后不久就会死去。

我见有的书上把水黾称为“池塘中的溜冰者”,这倒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因为它不仅能在水面上滑行,而且还会像溜冰运动员一样,能在水面上优雅地跳跃和弹射前进,据说可以达到三十至四十厘米的蹦高跳远。

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后的将来,人们一定会利用水黾的身体构造原理,研制出新型的水上交通工具来,从而造福于人类和整个地球。

写作于.10.2

注:文章中图片除个别资料片外均由本作者拍摄

壹点号文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1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