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世全《童年村庄》二那年代,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么多供玩耍的游戏器材。什么猴皮筋,羽毛球这类时兴的东西。但是,传统的土玩具和游戏种类还是不少的。最常见的有跳方格,打陀螺,黄鼬抓鸡,还有纯男孩子们玩儿的打尜和敲夯。跳方格,是安次序轮流沿着确定的路线,单脚跳,一个来回没有失误,就记一次胜,并且可以继续。如果发生失误,当次判为无效,并且轮到下一个人开跳,以此类推。有的还事先约定筹码,说好赢什么(赌注)。有一种是赢“哼”的,输了的人要允许赢了的捶打后背——不是太用力,但是能听到噗咚噗咚的的捶打声。一次,一个十二、三岁的大姐赢了我对门两兄弟,俩人逃避不让打。那个大姐掘着嘴,气哼哼地质问:“你兄弟俩,一共该俺多哼,凭嘛不让俺揍?”只是听她这么嘟囔,具体人家怎么算法,我一点也不知道。那打尜的,有两种,分大规模的和小规模的。简称就是“大模”,“小模”。小模,画一个小于一平方米的方格,把尜放在格子里,一个人用木棍把它打出去。一般都是猛磕前尖儿,使它能悬空飞起来,再顺势瞅准时机,用力朝它横扫一棒!根据技巧熟练程度高低,它飞出的距离也有远近的差别。对方需要在它落地的位置,用手把它抛回到方格里。进到方格内,算赢,双方交换操作职能。压在方格线上的,由原方在跨下用木棍继续打。这种小模的,多数情况下只适合两个人玩儿。大模的,方格可以画成四平方米左右,可以好几个人分两组,规则和小模的差不多。只是在磕打一棒后,再用手抛起来加一棒,打得就更远了。这边几个人打出去的,那边同样也几个人往回抛。有时候,打的那一方还吹牛调侃,冲着对方的人卖大话:“别在这傻站着啦,上城西毛庄等着去”!当然,也就说说,图个嘴上痛快。整个村落自然分布成三大段,习惯被称为西头儿,中间,东头儿。在集体化以前,人们几乎从来不喊“东冯”,“西冯”这样的行政气氛的称呼。西头和中间,除了隔着一条南北道以外,道西还有不大的一片芦苇塘,浅浅的只有二十来厘米的样子。道东是我家的闲宅和场院,有五六亩地大小,闲宅长着各种杂树和蒿草。这里南北道,和村前、村后的东西道,形成两个十字路口。再说说这敲夯的事儿吧。这是那些十岁以上,十五六岁以下的男孩子们干的事儿。多半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游戏作完了,谁的铜钱还归谁所有。用的是那种中间有方形小孔的铜钱。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天冷的时候,两三个人找个避风的车棚,空磨坊或碾子坊,弄两块较规整的砖,平放对齐,再随便找根什么草棍棍,截出来一根火柴棍长短的“棒”,具体的长度可以协商后确定。如果是两个人玩儿,就要有一个人拿一个铜钱铺底,另一个人拿铜钱投向底钱——必须得碰到底钱,然后任其自由落定(落在地上的不算数),轮到谁敲就可以敲了。敲的人站起来,食指和中指伸直并在一起,托着铜钱向下瞄准,然后猛地一松手,嘴里喊着:“嘿!”被敲的钱落下来,就是赢了,输了的要继续投钱。如果没有敲下来,而自己的那个钱滚落在地上,又离砖不远,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那根棒量一下。一棒之内,这个钱就输掉了。如果还要继续出钱敲也可以,规则照旧。假如钱被舍在砖上,也告停止,轮到下一个人来敲。这时候要声明敲哪一个钱,敲错了不算数,规则照旧。个别的也有真输真赢的,结束的时候一拍两散,手里有多少钱都归自己。(待续)壹点号一叶书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