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有静心学习了呢?
接上文《南华真经》全文翻译(四)
新读者建议从《南华真经》全文翻译(一)开始阅读。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大而中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ōu,同剖)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水声)澼(pì,漂洗)絖(kuàng,丝线、绳子,八十缕为一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卖)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种成后收获了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用它盛水浆,硬度差,不能举起来。剖开作瓢,葫芦底大而浅,不能装东西。不能说不够大了,但我因为它无用而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你实在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人善制防治手龟裂的药,他们家世世代代靠洗衣为生。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那个宋人聚集族人商量:我们家世代以漂洗衣服为生,不过是几金的收入,现在只要卖药方立刻可得百金,卖给他吧。
原文: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客人得到药方,去游说吴王。一次越国发难,吴王派遣他统率军队,冬天,与越国人水战,大败越国人,因此吴王划地分封奖赏他。同一个防治手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分封之赏,有人仍不免于漂洗衣服的辛苦,这就是使用上的差异了。现在先生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何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在江湖间漂浮,却为葫芦底浅不能装东西而发愁?你的心思像蓬草一样杂乱弯曲啊。”
注释:
1.石:可做重量单位或容量单位,现代进制是10合(gě)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五石的容量大概是升水,大概25个大号桶装水吧。古代进制就复杂一些,石最初只有重量单位的含义,到了汉代,民间慢慢延伸出了容量单位的含义,直到宋代,石在法律上被正式赋予容量含义。
重量
《说文》:“?,百二十斤也”。《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
宋代《梦溪笔谈》说:“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一石大米就有59.2公斤。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认为,秦汉时期“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
容量
《说苑》:“十斗为一石”。
所以看古文时遇到石,得根据文义推断是代表重量还是容量,“臣饮一斗亦醉,饮一石亦醉”这里就是容量。“食邑两千石”、“岁兼美恶,亩取一石”这里就是重量。
2.有蓬之心:因为这篇逍遥游,蓬心成了一个典故。可比喻杂念多、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等。也可用作自喻的谦词。像“莫学蓬心叟,胸中残是非”、“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它的树干有许多大疙瘩,显得臃肿不直,不合木工墨线;它的小枝条卷曲而不合规矩。长在道路上,路过的木匠都不看它。现在你说的话就像棵樗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愿意听你说(大家都厌弃,离开你)。”
原文: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ēng,同鼪,黄鼬)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通“遨”,游走的小动物);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今夫斄(lí,牦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庄子说:“你没见过野猫或黄鼠狼吗?它们压低身子伏在地上,候捕来往的猎物,东跳西蹦,不管高低。最终触及猎人设置的机关,而死在网罗中。现在有一头旄牛,身体庞大好像天边垂挂的云彩。它的身体能够很大,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因为它无用而忧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袤无垠的旷野上,自由自在地在树旁闲逛,随心所欲地睡在树下,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伤害它,没有用处,又哪里会有困苦呢!”(多少人的痛苦,来源于自己的能力上呢?是否工作中越能干,随之而来的压力,KPI越高?因为能干,所以处在如今的地位,因为这个位置,必然会有一些挑战、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