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天敌 >> 进笼就失去了自由,为何家鸡在晚上主动的进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鸡,一方面能够保证鸡蛋的供应,一方面逢年过节或者亲戚朋友来访,还能杀只鸡招待一下。不过,不同的人家养鸡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常见的有三种:笼养、散养以及鸡舍饲养,其中以笼养作为常见,这是因为笼养不仅能防止鸡走丢,还能防止黄鼠狼“偷鸡”。
当然,以前的笼养也不是像现在养殖场里的笼养那样一直待在笼子里,它们在白天是散养的,可以在院子里甚至是路上溜达,不过,到了晚上,不需要像放羊那样赶,它们就会乖乖的回家,此时只需要打开铁笼子的口,它们就会鱼贯而入。
那么,为何鸡到了晚上会自觉地进到笼子里呢?这个习性其实与它们祖先的习性有一定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鸡进笼与祖先习性有关
所有家养动物都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而且多数的家养动物的祖先只需要将“家”变成“野”就可以了,比如家鸭的祖先野鸭(绿头鸭和斑嘴鸭)、家猪的祖先是野猪等等,不过家鸡不同,它的祖先并非野鸡,因为野鸡是雉鸡的俗称,而家鸡是由野生原鸡驯化而来的,原鸡与雉鸡是同科不同属的鸟类,差异非常的大。
野鸡(雉鸡)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我国是最先驯化原鸡的,驯化的时间大约在距今-年之间,而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驯化时间大约在距今约1.5万年前,所以家鸡也是比较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
虽然家鸡与祖先已经分道扬镳了接近1万年的时间了,但是一些习性依然遗传了原鸡,其中主动进笼的习性就源于原鸡的归巢习性。
野生雌雄原鸡
原鸡是雉科原鸡属下的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印尼以及我国,从栖息环境上看,它们喜欢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低海拔(米以下)的次生林、阔叶混交林以及竹林之中。
与大多数的鸟类一样,原鸡也是群居性的鸟类,不过,原鸡是“一夫多妻制”的鸟类,一个原鸡群通常只有一只成年公鸡,剩下的均由母鸡和小鸡构成,原鸡也具有领地意识,公鸡的鸣叫其实就是宣誓主权的一种行为,用来提醒附近的公鸡不要靠近。
原鸡虽然会飞行,但是它们主要还是在地面上活动,不过,它们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筑巢,即便是在繁殖期,它们也是在地面上刨一个小坑,里面铺上软草就结束,而且繁殖期一过,它们就不再回巢了。
那么,它们回巢的习性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原鸡是一种昼出夜伏的鸟类,它们到了晚上就会飞到领地中的固定的大树的树枝上休息,这就是它们的回巢习性。
家鸡也是如此,在人类的驯化下,它们很少有机会去到树上,而且在笼养、剪翅以及人为的筛选下,鸡的飞行能力也比较差了(散养的土鸡依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并且长期的笼养,让它们把笼子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样鸡就不需要人去赶,到了傍晚,它们就会主动的回到笼子里了。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鸡主动的回笼子里,还与下面两个方面有关。
食物相关
笼养鸡其实是以前农村最常见的一种养鸡的方法,白天这些鸡是散养的,可以自由地溜达,在院子里或者街上,在此期间,鸡几乎是不需要喂食,因为它们可以从外面的草地上获取一些昆虫、草籽等食物。
但是,单纯地让鸡自己去觅食,鸡的生长速度是比较慢的,尤其是母鸡,它们产蛋的质量虽然很高,但数量是没有保障的。
所以,以前养鸡即便是散养也会喂两次,第一次是早晨出笼之前,第二次就是傍晚回笼之后,这两次均是在笼子里进行的,笼子里会有一个专门盛鸡食的盆子,也就是说鸡溜达了一天,回笼子其实是能够吃到充足的食物的,这样鸡自然就愿意回笼了。
环境相关
在野生环境下,原鸡晚上飞到树上去休息,目的是为了躲避来自于地面上的天敌,毕竟鸡到了晚上视觉能力几乎为零,应对威胁的能力也很差。而被驯化后家鸡后,虽然鸡摆脱了许多野外的天敌,变得相对安全了,但是,它们还有两个最大的威胁:野猫和黄鼠狼(学名黄鼬)。
这两种动物都是昼伏夜出的,虽然它们的主要猎物并不是鸡,但是一旦让它们发现了晚上还在院子里溜达的鸡,它们也是不会放过的,而这恰恰也是以前人们养鸡一般都是白天散养,晚上笼养的原因,而且记得以前我家的鸡回笼之后,我妈都会在笼子上面(开口处)用一块木板和石头压在上面。
而家鸡晚上主动回笼的习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躲避这些天敌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铁笼子里,黄鼠狼和野猫很难捕杀它们。
写在最后
鸡晚上自觉地回铁笼子里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因素导致的,这与它们祖先固定栖息地的习性,笼中食物供给习惯以及安全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尽管铁笼子里没有了自由,但有比自由更重要的东西,况且长期的养殖行为也让它们知道天亮之后,就可以再出去溜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