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天敌 >> 一座孤山孕育的生命奇迹新华网客户端
来源:光明日报
工作人员在明月山上安装红外相机。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小麂影像。资料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猪影像。资料图片
明月山的生态调查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李凡摄
“野猪通过翻拱土地寻找植物根茎,给了鼬獾等小型哺乳动物‘捡漏’进食的机会。被野猪翻拱过的土地使土壤深处的虫子暴露出来,同时又将掉落在地面的植物种子埋进土壤,不仅为小型林鸟提供了食物,也让这些种子有了生根发芽的机会。”年1月25日下午,来自民间环保组织猫盟的科普志愿者在明月山上,为五宝实验学校的22名小学生讲述了大自然构建自身生态体系的一个有趣瞬间。
这个瞬间并不是发生在静谧的原始森林,而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
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的明月山不仅是重庆市主城区的“四山”之一,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孤山”——西抵鱼复工业开发区,北接沪渝高速和御迎河,东南面是滚滚奔涌的长江,被五宝、鱼嘴、复盛三镇10多万人口拱卫在中心。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孤山”不仅孕育了生命的奇迹,更是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理想范本。
住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
“我对这片山的感情太深了,恨不得天天进山!”说起和明月山的故事,谭鹏总是滔滔不绝。记者初次见到谭鹏,正赶上他巡山归来,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那双沾满泥土的登山靴。谭鹏是重庆市江北区农委林业科科长,在他的办公室有一面照片墙,挂满了被救助过的野生动物照片,墙角处是一个刚从森林里收缴的捕兽夹。明月山的林相改造、湿地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都是时刻挂在谭鹏心上的事。
年9月,江北区农业委员会和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在明月山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联合调查。“有村民反映农田被野猪拱了,由此我们开始制订方案,想了解一下明月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谭鹏说,野猪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是否需要人为干预控制其种群数量,必须经过严谨的生态调查。
“我们在树林里摸排动物觅食和排泄的痕迹,确定了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兽道。”猫盟秘书长吴忠丽说。在这次调查中,她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艰苦的野外勘测,在明月山东西两侧的山脊和山坡的重点样区上安装了10台红外相机。
数据回收后,共有6台相机记录到了野猪出现,最大种群仅为4只个体,远未达到泛滥成灾的数量,甚至距离这里的自然环境对野猪的正常承载量尚存差距。“针对这样的结果,各街道参照当地农作物售价对人兽冲突造成的损失,进行了统计和赔偿。”罗鹏说。
令调查人员兴奋的是,明月山的这次生态调查共发现了灰胸竹鸡、红腹锦鸡、小麂、中国豪猪、野猪、鼬獾、猪獾、黄鼬等合计4目、5科、8种野生动物,其中红腹锦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麂是性格怯懦的鹿科动物,它的出现是对明月山自然生境原真性的肯定。”西南林业大学副研究员李伟表示,“城市森林中拥有如此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少见而又脆弱的,在未来的保护中可以有适当的人为介入,采取人工扩繁等措施,防止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的下降。”
为野生动物营造生存空间
明月山上分布着大片的木荷、香樟、楠树、含笑等阔叶林,形成了以本地物种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健康植物群落。“几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的马尾松纯林。得益于林相改造工程,明月山上原本病虫害、火灾隐患严重,不能给野生动物提供足够食源的上万亩马尾松纯林,正在被充满自然气息的针阔混交林取代。”谭鹏介绍说。
“不同的野生动物有不同的食物需求,明月山的林相改造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生态位。”李伟解释,较之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能给野生动物提供来源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食物资源,“例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就十分偏爱明月山中的壳斗科植物”。
“城市范围有一些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为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留下空间,这些区域可能未能建立保护区,但并不代表这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被忽视。”李伟强调,野生动物种群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穿越保护区的边界,进入人类活动的场所,“保护好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是长久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猎人的脚步,也停在了山门之外。
年1月5日晚上10点,重庆市江北区森林公安局局长罗鹏在值班室接到报警电话,有群众听到森林里传来枪声。罗鹏立刻披上外套,带领两名值班民警冲入林区布控守点。罗鹏和同事们顺着狩猎者头灯照在树梢上的微弱光线,悄悄包抄,一举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现场发现了两支带夜视仪的气枪和两支足有半人长的狩猎弩弓。是否担心偷猎者持枪反抗造成伤害?这个问题根本不是罗鹏的困扰,他笑着说:“我守护这片山林27年了,这是我的职责。”
“年12月,我们在明月山收缴了米的电网,可惜没有抓获盗猎者。”罗鹏说,集成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乱砍滥伐监控等多种功能的视频预警监测系统即将上线,偷猎者一旦进入明月山核心区将无处遁形。
失而复得的生命之源
三面环水的明月山,正面临着“漏水”的威胁。
明月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东西两侧山岭间是一道狭长的岩溶槽谷。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槽谷中的近地表溶洞发生塌陷形成了天坑漏斗群,随着地表水将大量泥土堆积至天坑漏斗的底部,形成了隔水黏土层,使之具备了蓄水能力,形成了“天池”,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水凼”。正是这29座“天池”构成了明月山独特的湿地系统,成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可是几年前,附近的道路施工造成地下水流失,地面负压严重,大大加快了“天池”中蓄水通过落水洞渗入地下暗河的速度。“漏水”问题既影响了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获取水源,是明月山维持健康生态系统的极大隐患。
得知这一情况后,重庆大学78岁的退休教授任绍光坐不住了。他与多位退休专家组成调查组,从年7月开始,累计进山30余次,走遍了全部29个天坑漏斗,并根据考察情况撰写了多份研究报告和治理方案。他告诉记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天坑漏斗通过人为修复可以恢复蓄水,足以维持明月山的生态活力。
年11月,吴家凼“天池”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谭鹏介绍,施工人员封堵了“天池”底部的落水洞,有效减缓了地表水和气象降雨的流失速度;同时,还修建了一处泄水阀,以防汛期造成的湖水泛滥。
年2月1日,记者翻过一片山丘,浮现在眼前的吴家凼水草丰美、群鸟飞鸣,树梢上的一只翠鸟或许是发现了猎物,扇动着蓝色的翅膀扎入水中。“工程仅仅完成两个月,这些水草就自己长了出来,我们都没想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么强!”谭鹏感慨道。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久居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却慢慢忘却了这一点”,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丁长青说,“各地在建设城市公园时,应当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维持,体现出自然赋予每一个物种的独特使命,将其打造成市民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一座‘前哨站’。”(记者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