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天敌 >> 人不太敢招惹黄鼠狼,到底是为什么科学猎
任何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都是始于迷信,终于科学。黄鼠狼的“神秘”同样也是迷信思想在作祟。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的故事中就是许多是关于黄鼠狼的,大致来说就是将黄鼠狼描述为“可以幻化人形”、“可以附在人身上”、“能够成精”的动物。相信许多小伙伴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听过类似的故事,甚至在今天,许多地方的老人对黄鼠狼依然是讳莫如深。那么,黄鼠狼“神秘”的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呢?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黄鼠狼的“成神”之路?
在开始我们说过,黄鼠狼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而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黄鼠狼被“神话”了。那么,它是如何被一步步地“神话”的呢?
笔者翻阅了一下我国古代对黄鼠狼的记载发现,黄鼠狼“成精”的时间相比较狐狸来说要晚很多。因为在我国的古籍记载中,最先提到黄鼠狼并且将其“神话”发生在明代。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名为陆灿的文人撰写了一部小说集《庚巳编》,这部小说集主要的题材就是各种奇闻异事和鬼怪传说。里面不但有“芭蕉精”、“狐狸精”还有“黄大仙”。关于黄鼠狼本书中的描述大体就是说:在苏州有一位举人的家里聚集了成群的黄鼠狼,它们在举人家中肆意地破坏,于是,举人去找算命的算了一卦,说在苏州的玄妙观有个道士会画符咒,此符咒就能解除黄鼠狼的困扰。一天,道士在观中写字,只见一个人头黄鼠狼身的动物突然来访,先是作揖,之后恳求道士不要帮举人画符咒,因为举人曾经伤害过它们。没想到道士大声将其呵退,之后画了符咒帮举人赶走了黄鼠狼。
这是古书中首次出现黄鼠狼“成精”的记载,之后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异志》也将黄鼠狼“神话”过。从此,黄鼠狼在民间开始“成精”。
到了后来,这些故事在民间慢慢的传播,再加上许多人的臆想,将黄鼠狼的“神话”再度加温,再后来许多“鬼怪”题材的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都有涉猎黄鼠狼,让人们对黄鼠狼的印象逐渐的固化。至此,黄鼠狼在人心中,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心中就真的成了可以“成精”的动物。
而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成精的黄鼠狼能够附在人身上报复,所以,人们开始越来越害怕黄鼠狼,既然害怕自然就没人敢去伤害它们了。
真实的黄鼠狼
在我国,黄鼠狼的传说大致是从明清两代开始的,离现代也比较近,所以许多故事得以流传。之所以有许多人对它们深信不疑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对黄鼠狼这种动物缺乏认知;第二就是对号入座。第一点很好理解,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对动物科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动物都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研究,其次,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本身受迷信思想的荼毒就比较严重,简单的说就是遇到解释不了的事就推给“鬼神”。第二点对号入座其实与第一点差不多,之所以不了解,再加上原本就有传说,所以许多人喜欢把突发疾病的人归咎于这些野生动物身上。
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原本许多不了解的动物、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以前“鬼火”是许多人深信不疑的存在,甚至许多人把它认为是“鬼神”存在的依据。不过,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这其实是由于以前的人一般都在人死后直接下葬,在尸体慢慢的腐烂过程中,骨头的中的磷形成磷化氢,而磷化氢的燃点只有40℃左右,所以在夏日温度较高时,就会出现磷自燃,这就是鬼火。
黄鼠狼也是一样的,它的学名为黄鼬,是一种小型的鼬科动物,由于它的主要食物以老鼠为主,而老鼠的密集区恰好就是人类的居住地,所以它们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黄鼠狼的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清晨和傍晚,警惕性非常的强,善于攀爬和奔跑,所以遇到人它们一溜烟地就跑走了。除此之外,黄鼠狼的肛门处有臭腺,在遇到危险时,会分泌大量的臭液,这些臭液经由臭腺部位的肌肉收缩会喷射而出,最远距离可达3米以上。再加上其臭液中含有硫醇等有害物质,所以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正是因为“神出鬼没”加上可以喷毒,黄鼠狼才会被慢慢的“神话”,说得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
总结
时至今日,相信黄鼠狼那些“离奇”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科学在推动我们进步。从本质上说,黄鼠狼被“神话”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们主要的食物是老鼠,而老鼠是我们人类的“四害”之首,所以,它是一种“益兽”。虽然用“神话”的方法来保护一种益兽不太科学,但是结果是好的。
不过,由于黄鼠狼在一些古代药典(比如本草纲目)中是一味中药材,再加上它们的皮毛还能卖钱,所以,黄鼠狼在一些地区没少受一些人的捕杀,这也是黄鼠狼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可见,对一种动物有些“敬畏”也未尝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