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鼬 >> 黄鼬的天敌 >> 蜜獾为什么被称为非洲一霸难道它比狮子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蜜獾被网友们称为“平头哥”、“非洲一霸”,在非洲大陆上,蜜獾就没有害怕的动物,哪怕对面是一群狮子,它都会毫不畏惧地冲上去,颇有“我要打十个”的风采。那么,是什么让体长只有不足1米、体重10公斤左右的蜜獾如此的强悍呢?这是不是就代表它比狮子还要厉害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小身材,大能量”的蜜獾。
蜜獾为什么被称为“非洲一霸”?
蜜獾“非洲一霸”的称号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蜜獾在非洲没有害怕的动物,而且面对任何动物它都会冲上去与之搏斗,毫不畏惧。那么,蜜獾的这种行为是“愣头青”还是另有隐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非洲大陆上,蜜蜂没有害怕的动物,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而它能够拿到世界纪录,也是因为这一点。作为一种小型的鼬科动物,蜜獾除了繁殖期,都是单独活动的,但是,它在遇到“非洲二哥”鬣狗时,丝毫不虚,甚至会主动的上前驱赶鬣狗,遇到花豹时,也是一样的,它也会毫不畏惧,即便是遇到狮子,它依然如此。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第一,眼睛和身体构造
科学家通过对蜜獾的眼睛分析发现,其眼睛结构与大多数动物不同,它的眼睛类似于凹透镜,而凹透镜在成像后,目标物体要明显小于物体本身,也就是说蜜獾看其他的动物比动物本身要小很多。这就导致了体型的威压,对于蜜獾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其次是身体构造。蜜獾的身体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毛发,蜜獾的毛发看起来很柔顺,但其实是比较硬的,摸上去是扎手的。而且蜜獾的皮也非常坚硬,一些资料显示,蜜獾的皮可以抵挡住尖利的爪子和人类制造的矛的攻击。在与对手搏斗时,它的皮毛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二是蜜獾的皮肉是分离的,简单的说就是在被其他动物咬住时(通常是皮和毛),它能够通过这个特征避开自己的要害部位。
因此,蜜獾的眼睛和身体构造是它“嚣张”的资本。
第二,臭腺和生态位
所有的鼬科动物在肛门处都有臭腺,比如臭鼬、黄鼠狼(黄鼬)等,蜜獾作为鼬科动物也不例外,在遇到天敌时,蜜獾的肛门处的臭腺会分泌一种黄色的液体,这种液体会散发一种难闻的臭味。像狮子、花豹等动物与之缠斗时,闻到这股令人作呕的气味后,通常会停下战斗,走开(猫科动物的嗅觉比人要灵敏很多)。
其次是生态位。蜜獾虽然凶猛,但是它的食谱中,占比较大的是小型的啮齿类动物、蛇类等,但是,在其生境中,猛兽横行(成群的鬣狗、狮子、强悍的花豹等等),这些食肉动物无论是从体型还是猎杀能力上都要强于蜜獾。所以,蜜獾在外出觅食时,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些难对付的对手,如果不拼命主动与这些食肉动物纠缠,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会被猎杀。因此,蜜獾如此不要命的打法,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综上,蜜獾之所以被称为“非洲一霸”是因为它不要命的生存方式,而导致它不要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看其他动物要比实际上小一些,一方面它不可不免的会与多种大型食肉动物相遇,因此凭借着身体构造、臭腺以及不要命的打法,它能在遇到食肉动物时,大概率的生还。所以,这是不要命对于小小的蜜獾来说是生存必须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体型限制了蜜獾的战斗力,所以在狮子、花豹等大型肉食者抛开自己受一些皮外伤以及臭味的因素下,蜜獾只有死路一条。当然,面对如此灵活难缠且肉少的对手,大型的食肉动物通常看到蜜獾就走开了。
蜜獾真的会主动的惹事吗?
在许多文章中,对蜜獾的能力过分的夸大,甚至许多文章将蜜獾描述为会主动去挑战狮群的存在。但其实,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蜜獾会避免与大型食肉动物发生冲突。根据动物学家在南非伊西曼加利索湿地公园中对蜜獾的长期观察发现,在蜜獾外出觅食时,它通常不会改变自己的路线,除非有两个情况:一个是闻到了比较近的猎物的气味,一个是闻到了大型食肉动物的气味。研究发现,在蜜獾觅食时,改变路线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方有狮子、花豹和鬣狗。而蜜獾与以上三种动物硬碰硬大都发生在这些动物进入了蜜獾的领地或者在蜜獾的繁殖期。
因此,我们可以说蜜獾“不怕事”,但其实它从来不主动惹事。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蜜獾所处的环境中强敌林立,但是真正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杀死蜜獾的却很少。
事实证明,蜜獾“不怕事,不惹事”的习性也让它确实得到了好处。这一点从蜜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赞比亚卡富埃国家公园,在年对公园中6种食肉动物的捕杀的猎物种类和数量中就能看出了来了。在动物学家的这项统计表中,大到非洲水牛小到鲶鱼都包括其中,但是却没有蜜獾的身影。由此可见,蜜獾确实不太好惹,也确实没有太多动物愿意去招惹它(肉少还难缠)。
总结
蜜獾“非洲一霸”的称号其实是有些言过其实的,真实的蜜獾其实是在主动的规避大型的食肉动物,因此无论是鬣狗、花豹还是狮子都有杀死蜜獾的能力,这一点蜜獾也心知肚明,因此在不得不遭遇时,蜜獾只能以命相搏,再加上蜜獾的一些特殊的“能力”(皮肉分离、坚硬的皮毛、灵活的身体等等),它也确实能够让对手感到头疼不已,最终不得不放弃与之缠斗。